2025 年 8 月 Nature 发表的 BindCraft 技术,由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机构开发,是开源自动化蛋白质从头设计平台。它逆向改造 AlphaFold2,通过动态建模、智能进化及双重过滤,无需高通量筛选即可设计纳摩尔级亲和力结合蛋白,成功率 10%-100%(平均 46.3%)。该技术已成功设计靶向 PD-1/PD-L1 等受体的抗体候选物、阻断桦树花粉 / 尘螨过敏原的蛋白、调控 Cas9 活性的抑制剂、中和细菌毒素的分子,还能改造 AAV 实现靶向基因递送,为药物研发、生物技术领域带来革新。
2025 年 8 月 Nature 发表的 BindCraft,是 EPFL 与 MIT 联合开发的开源蛋白质设计平台,以 AlphaFold2 为核心,通过反向传播实现结合剂结构、序列与界面协同优化,无需实验筛选即可从头设计纳摩尔级亲和力结合剂,成功率 10%-100%(平均 46.3%)。该技术已成功设计靶向 PD-1/PD-L1 的抗体候选物、阻断桦树花粉 / 尘螨过敏原的蛋白、调控 Cas9 活性的抑制剂,还能改造 AAV 实现 HER2/PD-L1 靶向基因递送,为药物研发、基因治疗等领域提供高效工具,推动蛋白质设计迈入 “按需定制” 时代。
为破解基因扰动预测的组合难题,AI 模型(如 GEARS、scGPT)应运而生且表现 “优异”,但《Nature Biotechnology》研究发现,其高分源于捕捉 “系统性变异”(如通用应激反应),而非理解基因功能。研究团队开发 Systema 框架,以 “扰动质心” 为参照评估特异性效应,揭穿高分幻象 —— 多数模型得分骤降,仅 scGPT 在粗粒度预测(如染色体不稳定性)中显优势。该研究修正了评估体系,为 AI 辅助基因调控研究指明 “聚焦粗粒度生物学表型” 的务实方向。
2025 年 8 月 Nature Biotechnology 发表的综述,由多国顶尖机构学者联合撰写,聚焦 AI 对癌症不可成药靶点研发的革新作用。文章指出,传统 “不可成药” 标签需按分子机制细分,AI 可通过 AlphaFold 建模蛋白复合物、Anton 寻找瞬态结合口袋、RFdiffusion 设计无序区域结合剂等突破靶点限制;还能借助系统生物学找合成致死伙伴、优化多药理学策略。但数据稀缺、模型验证及临床转化存挑战,需构建联合数据库、标准化基准,并革新安全评估与生物标志物方法,通过跨机构协作解锁不可成药蛋白质组,推动抗癌治疗突破。
HIV 作为逆转录病毒,靶向 CD4+T 细胞致免疫崩溃,感染分急性感染期(2-4 周,类流感症状)、潜伏期(数年至十几年,无症状但免疫受损)、艾滋病晚期(免疫衰竭致机会性感染)。其通过高变异性、感染细胞隐匿性、潜伏感染及免疫抑制实现逃逸。南非疫情严峻(2024 年感染率 12.7%,800 万人感染),当前防治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为主,结合包皮环切术、PrEP 等,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传播风险,改善感染者生活质量。
在政府激励与 CDE 监管改革推动下,中国 CGT 领域发展迅猛。2017-2025 年 Q2,CDE 共受理 771 件 IND 申请,CAR-T、干细胞和基因治疗占八成,获批率 72.3%。已获批 9 款 CGT 产品中,CAR-T 占 67%,靶点集中于 CD19 和 BCMA,5 款基于单臂试验获批,7 款为附条件上市并需限期确证试验及终身随访。临床阶段中,CAR-T 进展最快,72 个在探索性试验,9 个已上市;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紧随其后,分别有 1 款产品获批。适应症上,体细胞治疗以血液瘤为主,基因治疗聚焦罕见病。CDE 推行 “研审联动” 个案审评,未来监管将持续优化以支持创新,推动 CGT 研发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