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公众号 “of studies”,探讨避免 CD276 CART 自相残杀的方法。CD276 在小细胞肺癌高表达,T 细胞激活及 CAR 信号会诱导其在 CAR-T 细胞表达,致自相残杀。研究提出 AdCAR-T+Fab 适配分子(AM)策略,体外扩增 AdCAR-T 无自相残杀,体内加 AM 可杀伤肿瘤,停药后 AdCAR-T 休息。还筛选出高效 AM46,在小鼠模型显效,能优化给药方案,用 IL-18 装甲增强 AdCAR-T 功能,该策略也适用于血液瘤 CD7。
文章来自 “细胞基因研究圈”,作者南开细胞工程,综述 CAR-T 细胞疗法。该技术通过基因工程给 T 细胞装 CAR 受体,精准杀肿瘤细胞,发展历经概念探索、技术突破(如加共刺激域)、临床转化(2017 年首款产品获批)、深化发展四阶段。应用上,在血液肿瘤成复发 / 难治 B 细胞淋巴瘤重要疗法;实体瘤虽遇 CRS 等挑战,但有 “装甲化” CAR-T 等创新策略;还可清除自身免疫病异常 B 细胞。未来将探索提升安全性、拓展适应症等,惠及更多患者。
文章来自公众号 “iNature”,作者 iNature。过继性 T 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成效显著,但实体瘤治疗受 T 细胞浸润不足等问题制约。2025 年 10 月 7 日,中山大学李明强、陶玉和吉林大学姚浩琛团队在 Advanced Materials 发表研究,开发 “免疫包裹型 T 细胞融合脂质体(IMPACTFUL)”。其通过膜融合,可修饰 T 细胞表面 DPPA 肽、递送 MNP/IL-12,助力 T 细胞靶向肿瘤、突破免疫耐受、逆转免疫微环境。在小鼠模型中,改造后 T 细胞抑瘤效果显著,联合抗 PD-1 疗法有协同作用,为实体瘤 T 细胞疗法提供新方向。
文章来自 “lmmune cells 科普”,作者免疫细胞,聚焦 T 细胞分化。T 细胞始于骨髓造血干细胞,迁移至胸腺经 DN、DP 阶段,TCR 重排及正负选择形成初始 T 细胞(静息态,有特定表面标记)。激活后,初始 T 细胞分化为 Th 亚群(参与免疫 / 炎症)、CTL(杀伤异常细胞)等效应 T 细胞,抗原清除后多数凋亡。部分活化 T 细胞成记忆 T 细胞(含 Tcm/Tem/Trm/Tscm 等亚群,功能各异),另有 Treg、γδT 细胞等特殊类型,各阶段均受严格调控,共同维系免疫功能。
文章来自公众号 “生物快评”,作者 sw,聚焦 CAR-T 与 TCR-T 细胞疗法机制。CAR-T 的 “嵌合抗原受体” 是人工合成的三段蛋白结构域,可绕开 HLA-I 限制;TCR-T 依赖 T 细胞受体(TCR)识别,TCR 通过 VDJ 重排产生海量多样性,需与 CD3 形成复合物传导信号。HLA-I 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 I 类)呈递细胞内多肽,其人群多样性保障种群抗风险能力,却给器官移植和 TCR-T 通用性带来挑战。TCR-T 需匹配肿瘤抗原与患者 HLA-I,CAR-T 则通过抗体识别区域实现 MHC 非依赖杀伤,二者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各有特点与应用场景。
2024 诺奖得主 David Baker 团队于 2025 年 9 月发表研究,提出 pH 敏感结合剂(pH-LYTAC)设计方案,为溶酶体靶向降解(LYTAC)技术突破瓶颈。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组氨酸的 pH 响应特性(侧链 pKa≈6.04):在结合剂与靶分子结合界面或内部引入组氨酸,中性 pH(如血液 pH7.4)下保持高亲和力结合,酸性 pH(如内吞体 pH5.0-6.5)下组氨酸质子化致结合力下降、解离。该设计使 pH-LYTAC 可循环利用,避免传统 LYTAC 共水解问题,如靶向 EphA2 时降解效率达 90%(传统仅 50%),为蛋白降解及靶向治疗提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