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偶联药物(ADC)作为 “生物导弹”,其核心在于靶点的精准选择,靶点的特异性、内化效率、表达水平等直接决定药物疗效。目前全球已上市 57 款 ADC 药物(含生物类似物),涵盖 HER2、c-Met、TROP2 等多个蛋白质类靶点,其中 HER2 和 c-Met 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靶点。 c-Met 作为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肺癌、胃癌等实体瘤中异常高表达,驱动肿瘤增殖、转移及耐药(如 EGFR 抑制剂耐药)。靶向 c-Met 的 ADC 通过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内吞,释放细胞毒载荷杀伤肿瘤细胞,部分载荷还可通过 “旁观者效应” 作用于邻近低表达细胞。 HER2 在乳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中过表达,凭借膜表面高表达、强内化能力成为最成功的 ADC 靶点,其靶向药物(如 T-DM1、DS-8201)通过精准递送细胞毒药物(DM1/DXd),克服传统治疗的异质性和耐药问题,且疏水性载荷的 “旁观者效应” 可杀伤邻近低表达肿瘤细胞。 总体而言,ADC 靶点的 “可成药性” 是基础,HER2 和 c-Met 等靶点凭借独特生物学特性,推动 ADC 突破治疗边界(如扩大适应症、克服耐药),而脱靶
靶点结合是药物研发的核心指标,可通过生物物理、生化技术量化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参数(热力学、动力学、结构参数)。不同研发阶段需结合靶点特性选择检测方法:苗头化合物阶段用高通量筛选技术,确证阶段依赖正交检测排除假阳性,优化阶段补充全面参数。该框架为科研人员提供方法选择依据,加速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
传统 PROTAC 遵循 “靶点配体 + 长连接子 + E3 连接酶配体” 的经典设计,依赖长而软的连接子保证三元复合物稳定性。而 2025 年《自然通讯》的研究挑战了这一范式,将连接子简化至 1 个氨基酸(如脯氨酸),甚至利用药物自身的哌嗪环作为 “半连接子”,开发出所谓 “无连接子 PROTAC”(如 Pro-BA),其降解效率较传统设计提升约 6 倍,且具有更好的细胞渗透性和溶解度。 该设计借助 GID4 介导的 N - 降解子通路,通过识别蛋白 N 端脯氨酸实现靶向降解,拓展了 E3 连接酶的应用范围。但争议焦点在于:单氨基酸或哌嗪环是否属于 “最小连接子”?支持者认为其无传统 PEG / 烷基链,可称 “无连接子”;反对者则强调其仍承担连接功能。 无论命名如何,这种精简设计证明刚性、内嵌式结构可能优于传统长连接子,为蛋白降解药物开发提供了 “更小、更易合成、药效更佳” 的新思路,也反映了该领域高速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革新。
文章介绍了军事医学研究院周辛波、钟武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邓洪斌等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他们发现叶酸受体 α(FRα)是新型溶酶体转运受体,基于此开发了叶酸受体靶向降解嵌合体(FRTAC)。FRTAC 可高效靶向降解膜蛋白,通过多价交联策略构建的 FRTAC 分子能显著增强与 FRα 的结合亲和力,以亚纳摩尔级活性降解包括 EGFR、PD-L1 等在内的多种膜蛋白,在癌症治疗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细胞培养、病毒制备、蛋白纯化等实验中,残留的 DNA/RNA 常干扰结果或导致产品降解,而全能核酸酶作为高效 “清洁大师”,可降解所有形式的核酸,是实验室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同场景下核酸酶选择有讲究:低盐环境(如胞内蛋白提取)适合常规全能核酸酶,高盐样本(如抗体工艺)则需耐高盐型。其推荐使用方案覆盖多领域:蛋白纯化中按 1–5 U/μg 蛋白用量处理,可减少柱堵塞并提高纯度;病毒载体生产时以 50–200 U/ml 裂解液添加,能降低免疫原性并提升滴度;细胞治疗产品制备中终浓度 25–100 U/ml 处理 1–2 小时,可满足药典纯度要求。 使用时需注意:避免 37℃以上长期孵育,长期储存于 - 20℃且需分装;EDTA(>1 mM)和变性剂会抑制活性,下游无菌环境需通过层析或超滤去除酶残留。逐典生物开发的全能核酸酶系列,具备高活性、高回收率及工艺简便性,耐高盐型号在 300 mM 甚至 600–700 mM Na + 浓度下仍保持高效,可适配病毒纯化、疫苗生产等工业场景,有效去除宿主残留核酸,保障生物制品的功效与安全性。
在细胞通讯中,EGF(表皮生长因子)和 TGF(转化生长因子)是传递生命指令的关键 “信使”。EGF 属于 EGF 家族,通过结合 EGFR 激活 MAPK 和 PI3K-AKT 通路,强力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增殖、迁移,抑制凋亡,在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中起核心作用。TGF 则是庞大的超家族,以 TGF-β 亚家族为核心,功能具有 “双面性”—— 可抑制上皮细胞增殖、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刺激细胞外基质合成,其信号主要通过 Smad 通路调控基因转录,还参与免疫调节和上皮间质转化(EMT)。 实验应用中,二者的操作需注意:储存需 - 20℃或 - 80℃分装,避免反复冻融;工作浓度需参考文献和说明书(EGF 常用 1-100 ng/mL,TGF-β1 常用 0.1-20 ng/mL),并通过预实验优化;EGF 需持续暴露以促进增殖,TGF-β 的效应则依赖作用时间(短期激活信号,长期诱导表型变化)。逐典生物的相关生长因子产品(如 EGF、bFGF)具备高活性和严格质控,可支持细胞培养及药物研发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