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 ADC 药物 PK/PD 转化框架,旨在解决其从非临床到临床的转化难题。ADC 因结构复杂,需用亲和捕获 LC-MS 表征 DAR 分布,监测偶联物、总抗体、未偶联载荷三类分析物。PK 转化以单抗为参照,猴 PK 数据配合 CL 缩放指数 1 预测较准;FIH 剂量需结合毒理学终点(如 HNSTD/STD10),DNA 损伤剂需更大安全系数。临床有效剂量预测有体重经验法、半机制 TGI 模型等,多尺度机制模型精度最高。安全性转化上,通过 PK/PD 模型评估血液学毒性,外推时需校正种属差异,为 ADC 临床转化提供系统指导。
本文来自公众号 “药物结晶笔记”,系统介绍新药研发全流程。新药从合成到上市需 8-12 年,分研究(发现)和开发阶段:前者筛选候选分子、测试活性,后者含临床前(毒理研究、IND/CTA 申报)与临床阶段(健康人 / 患者测试),Ⅳ 期为上市后监察。研发淘汰率高,需重视可开发性评估与 CMC 活动,依赖多学科协同。行业高投入高风险,合理管理风险、提前布局关键环节,可助力项目有序推进,保障药物安全上市。
本文聚焦体内 CAR-T 疗法的载体选择难题,对比 LNP 与病毒载体(AAV/LVV)的优劣。病毒载体虽能实现持久基因表达,却存在生产复杂、成本高、插入风险等问题;LNP 依托 mRNA 疫苗技术,可精准递送、成本低且无整合风险,正突破短暂表达等局限。文章指出,载体选择需结合适应症匹配失败模式,平衡持久性与可控性、靶向性与 CMC 负担,重视再给药可行性与安全性管理。未来更可能是载体共存与混合应用,核心在于验证人体靶向性、优化给药方案,而非单一平台竞争。
本文来自公众号 “智享药界”,系统介绍 ADC 药物领域核心信息。ADC 结合抗体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效力,1913 年概念提出后,2000 年首款药物获批,2013 年首款实体瘤 ADC(T-DM1)上市。2024 年全球市场 114.3 亿美元,预计 2034 年达 319.6 亿美元(CAGR 10.83%)。FDA 已批准 15 款 ADC,2025 年新增 2 款,靶点涵盖血液瘤(CD19/CD30 等)与实体瘤(HER2/TROP2 等)。研发需考量抗原、抗体骨架、载荷等要素,未来 HER2 仍是重点,Val-Cit 连接体、微管抑制剂载荷应用广泛。
本文来自公众号 “药研新视角”,依据 FDA 框架与 ICH 指南,系统梳理新药研发 5 大阶段。发现 / 早期开发需用 PubChem 等数据库,开展 HTS、ADME 等实验,验证活性与安全性;临床前按 GLP/ICH M3 (R2) 做毒理、遗传毒性等试验;临床分 1-4 期,需遵循 SDTM 标准,完成 SAD/MAD、QTc 等研究;审评阶段需提交完整 NDA/BLA,关注 PDUFA 时限;上市后通过 FAERS 等监测安全。文中穿插 Gleevec、Keytruda 等案例,为研发提供实操指引。
药效动力学(PD)研究药物作用强度变化规律,核心围绕药物 - 受体相互作用展开。多数药物通过可逆结合(符合质量作用定律)或少数不可逆共价结合(如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与受体(95% 为蛋白质,少数为 DNA)作用,引发受体构象变化并启动信号转导。信号转导主要分三类:直接操控离子通道、G 蛋白介导(依赖 cAMP 等第二信使)、激活受体相关酶活性;部分脂溶性药物或需转运体协助进入细胞作用于胞内受体。此外,药物依作用分为激动剂(可饱和浓度 - 效应曲线,存在备用受体)、拮抗剂(使激动剂曲线右移)、部分激动剂(最大效应低于完全激动剂,可拮抗完全激动剂,如丁丙诺啡更安全),非受体依赖药物(如抗酸药、渗透性泻药)则通过改变机体物理化学环境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