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 作为逆转录病毒,靶向 CD4+T 细胞致免疫崩溃,感染分急性感染期(2-4 周,类流感症状)、潜伏期(数年至十几年,无症状但免疫受损)、艾滋病晚期(免疫衰竭致机会性感染)。其通过高变异性、感染细胞隐匿性、潜伏感染及免疫抑制实现逃逸。南非疫情严峻(2024 年感染率 12.7%,800 万人感染),当前防治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为主,结合包皮环切术、PrEP 等,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传播风险,改善感染者生活质量。
在政府激励与 CDE 监管改革推动下,中国 CGT 领域发展迅猛。2017-2025 年 Q2,CDE 共受理 771 件 IND 申请,CAR-T、干细胞和基因治疗占八成,获批率 72.3%。已获批 9 款 CGT 产品中,CAR-T 占 67%,靶点集中于 CD19 和 BCMA,5 款基于单臂试验获批,7 款为附条件上市并需限期确证试验及终身随访。临床阶段中,CAR-T 进展最快,72 个在探索性试验,9 个已上市;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紧随其后,分别有 1 款产品获批。适应症上,体细胞治疗以血液瘤为主,基因治疗聚焦罕见病。CDE 推行 “研审联动” 个案审评,未来监管将持续优化以支持创新,推动 CGT 研发多元化发展。
Science 最新发表的体内 CAR-T 制备研究聚焦 Capstan Therapeutics 的 tLNP 平台,其核心突破在于新型离子化脂质 L829 与 CD8+ T 细胞靶向设计。L829 显著减少肝脏脱靶递送,代谢更快且炎症、肝毒性更低;抗 CD8 抗体修饰使 tLNP 精准靶向 CD8+ T 细胞,避免 CD4 + 相关细胞因子风暴。优化的抗 CD19 CAR mRNA 表达效率提升 10 倍,功能增强。实验显示,tLNP 在人源化小鼠和食蟹猴中实现深度 B 细胞清除,CAR+ CD8+ T 细胞峰值达 85%,且无需淋巴清除,安全性更优。该技术为自身免疫病和 B 细胞恶性肿瘤提供便捷、低毒的治疗新方案,未来需推进临床验证长期安全性。
偶联技术是 ADC 设计的核心,直接影响其稳定性、疗效和药代动力学。ADC 偶联技术分为三类:随机偶联(如赖氨酸偶联)成熟可靠,市售 5 种 ADC 采用该法,但异质性较高;位点特异性非选择性偶联(如链间半胱氨酸、酶偶联)异质性较低,马来酰亚胺偶联为临床主流,然需解决逆反应问题;位点特异性选择性偶联(如工程化半胱氨酸、非天然氨基酸)同质性最优,但面临表达和纯化挑战。不同技术在 CMC 复杂度、均一性上各有优劣,随着临床数据积累,先进偶联技术将推动 ADC 向更高效低毒方向发展,满足未竟临床需求。
异体 CAR-T 细胞疗法凭借现货供应、成本效益高、适用人群广等优势,成为细胞治疗研究热点。其核心通过基因编辑策略解决关键挑战:敲除 TCR 基因避免 GVHD,敲除 MHC 分子减少宿主排斥,编辑 CD52 抵抗淋巴细胞耗竭,敲除 PD-1 等增强细胞活性。目前多种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制备多重编辑产品,临床试验涵盖 T 细胞、NK 细胞、iPS 细胞等类型。虽存在 GVHD 风险、持久性不足等问题,但随着技术优化,异体 CAR-T 有望突破自体产品局限,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精准编辑,为更多患者提供即时、高效的治疗选择。
CAR-T 细胞疗法在血癌中成效显著,但因实体瘤和脑瘤的癌细胞抗原表达异质性,单靶点治疗易致复发。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团队开发出计算优化方法,可快速筛选并设计高效串联双特异性 CAR。该方法基于 CAR 的结构稳定性、聚集倾向等特征训练 AI 算法,生成 “健康分数” 筛选最优设计。针对儿童脑肿瘤靶点 B7-H3 和 IL-13Rα2 的优化串联 CAR,解决了未优化版本表面表达缺陷,在动物模型中 4/5 小鼠肿瘤被完全清除,而单靶点 CAR 治疗均复发。此工具可广泛应用于多种串联 CAR 设计,几天内完成上千种结构筛选,大幅加速实体瘤免疫疗法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