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 “胞内传递”,分析 2025 年 in vivo CAR-T 领域三大重磅收购:阿斯利康收 EsoBiotec、艾伯维收 Capstan、吉利德旗下 Kite 收 Interius,其中 EsoBiotec 和 Interius 走慢病毒路线,Capstan 主打靶向 LNP(tLNP)。EsoBiotec 凭 ENaBL 平台,以纳米抗体靶向、CD47 抗吞噬、VSV-G 突变优化慢病毒,实现免疫耐受与规模化;Capstan 用抗 CD8 抗体偶联 tLNP,递送 CAR mRNA,无整合风险且可重复给药。文章对比二者技术优劣势,指出最终需临床结果评判技术路线胜负。
本文来自公众号 “药蛋”,梳理 HPV、EBV、HBV 三类治疗性病毒性肿瘤疫苗的临床进展。HPV 疫苗以 E6/E7 为核心靶点,FDA 已批 Papzimeos,BioNTech 的 BNT113 等 mRNA 疫苗进入中后期临床;EBV 疫苗针对潜隐蛋白,Moderna 的 mRNA-1189/1195、威斯津的 WGc-043 已开展临床,WGc-043 获中美 IND;HBV 疫苗聚焦功能性治愈,威斯津 WGc-0201 推进联合治疗研究。这些疫苗多采用 mRNA 等技术,为病毒相关癌症治疗提供新方向。
本文聚焦 ADC 药物 PK/PD 转化框架,旨在解决其从非临床到临床的转化难题。ADC 因结构复杂,需用亲和捕获 LC-MS 表征 DAR 分布,监测偶联物、总抗体、未偶联载荷三类分析物。PK 转化以单抗为参照,猴 PK 数据配合 CL 缩放指数 1 预测较准;FIH 剂量需结合毒理学终点(如 HNSTD/STD10),DNA 损伤剂需更大安全系数。临床有效剂量预测有体重经验法、半机制 TGI 模型等,多尺度机制模型精度最高。安全性转化上,通过 PK/PD 模型评估血液学毒性,外推时需校正种属差异,为 ADC 临床转化提供系统指导。
本文来自公众号 “药物结晶笔记”,系统介绍新药研发全流程。新药从合成到上市需 8-12 年,分研究(发现)和开发阶段:前者筛选候选分子、测试活性,后者含临床前(毒理研究、IND/CTA 申报)与临床阶段(健康人 / 患者测试),Ⅳ 期为上市后监察。研发淘汰率高,需重视可开发性评估与 CMC 活动,依赖多学科协同。行业高投入高风险,合理管理风险、提前布局关键环节,可助力项目有序推进,保障药物安全上市。
本文聚焦体内 CAR-T 疗法的载体选择难题,对比 LNP 与病毒载体(AAV/LVV)的优劣。病毒载体虽能实现持久基因表达,却存在生产复杂、成本高、插入风险等问题;LNP 依托 mRNA 疫苗技术,可精准递送、成本低且无整合风险,正突破短暂表达等局限。文章指出,载体选择需结合适应症匹配失败模式,平衡持久性与可控性、靶向性与 CMC 负担,重视再给药可行性与安全性管理。未来更可能是载体共存与混合应用,核心在于验证人体靶向性、优化给药方案,而非单一平台竞争。
本文来自公众号 “智享药界”,系统介绍 ADC 药物领域核心信息。ADC 结合抗体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效力,1913 年概念提出后,2000 年首款药物获批,2013 年首款实体瘤 ADC(T-DM1)上市。2024 年全球市场 114.3 亿美元,预计 2034 年达 319.6 亿美元(CAGR 10.83%)。FDA 已批准 15 款 ADC,2025 年新增 2 款,靶点涵盖血液瘤(CD19/CD30 等)与实体瘤(HER2/TROP2 等)。研发需考量抗原、抗体骨架、载荷等要素,未来 HER2 仍是重点,Val-Cit 连接体、微管抑制剂载荷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