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述免疫沉淀(IP)实验操作与 IGG 干扰解决方法。实验分四步:一为蛋白与抗体孵育,含六孔板细胞裂解、BCA 定量及实验组与 IgG 对照组 4℃孵育过夜;二是磁珠吸附,含 Protein A/G 磁珠洗涤、与蛋白 - 抗体复合物结合及背景降低措施;三为蛋白变性洗脱,经多次洗涤后加 1xloading 加热变性获样本;四为 WB 检测。还给出 PBST 洗涤缓冲液配方,并针对 IGG(25/55kDa)干扰,提供种属差异抗体搭配、特异性二抗、IP 专用二抗等规避策略,为 IP 实验顺利开展提供指导。
TCE(T 细胞激活剂)因易引发 CRS 毒性需前药设计,酶切依赖型为核心策略之一。本文详解四大平台:Janux TRACTr 通过双端遮蔽肽 + 白蛋白延长半衰期,JANX007 临床 ORR 50% 且联用共刺激平台后杀伤窗口提升至 7000 倍;Vir PRO-XTEN 用模块化肽遮蔽,VIR-5818 DCR 65% 且 CRS 发生率低;默沙东 Pro-TriTAC 改造 anti-albumin 遮蔽 CD3,兼顾渗透性;Zymeworks PROTECT 借 PD-1/PD-L1 实现三靶结合。还介绍深势科技多平台辅助 TCE 前药设计,助力解决亲和力优化、酶切序列设计等难题。
肿瘤免疫逃逸严重制约 CAR-T 疗法疗效,科研人员开发多种策略优化 CAR-T 功能。针对免疫抑制,装甲 CAR-T 分泌 IL-18 等细胞因子改善微环境,细胞因子调节型 CAR-T 中和 TGF-β;针对检查点抑制,通过敲除 PD-1 或用开关受体转化抑制信号;针对运输障碍,自驱动 CAR-T 增强肿瘤迁移,ECM 靶向 CAR-T 降解基质屏障;针对代谢异常,代谢优化 CAR-T 降低 ROS 损伤。这些策略从多维度破解免疫逃逸,提升 CAR-T 疗效与安全性,为肿瘤治疗赋能。
在慢性感染或癌症中,部分 T 细胞会进入 “耗竭” 状态(Tex),成为功能衰退的 “疲惫战士”。其核心特征为效应功能进行性丧失(IL-2、IFN-γ 等细胞因子分泌减少,增殖与细胞毒性下降)、持续高表达 PD-1、CTLA-4 等抑制性受体(传递负向信号抑制活性),以及代谢紊乱(糖酵解活性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持续抗原刺激是 Tex 形成的核心驱动因素,叠加 IL-10、TGF-β 等抑制性细胞因子,及肿瘤微环境缺氧、营养匮乏与 Treg 抑制,共同导致 T 细胞耗竭,制约免疫防御功能。
1975 年 Köhler 和 Milstein 提出的杂交瘤技术,开启抗体药物新纪元,至今已有 212 种抗体疗法获批,惠及数千万患者。早期鼠源抗体存免疫原性、短半衰期等问题,经嵌合化、人源化、全人源改造及 Fc 段工程化(增强 FcRn 结合延长半衰期、优化效应功能)逐步解决。此后抗体形式不断创新,衍生出双特异性抗体、ADC、CAR-T 等,给药从静脉输注发展到皮下注射,治疗领域从肿瘤 / 自免病扩展至感染、神经疾病。未来 AI 辅助设计、条件性激活抗体等,将推动抗体药物持续突破。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躲避机体攻击的核心过程,主要通过十大机制实现。包括肿瘤异质性(Ag⁻亚群耐药)、抗原丢失(突变致无法识别)、抗原提呈下调(MHC 分子障碍)、免疫检查点激活(PD-L1 等抑制免疫细胞)、凋亡抵抗(抗杀伤存活)、抗原掩蔽(阻碍识别)、谱系转换(如白血病类型切换)、招募 Treg/MDSC 等抑制性细胞与因子、TME 物理屏障与抑制环境,及诱导 T 细胞耗竭(失杀伤功能)。这些机制共同导致免疫治疗耐药,是理解肿瘤免疫及开发新疗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