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公众号:曲别针在学医 作者:曲别针
CAR-T的中文叫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可以理解为给患者的T细胞嵌合一个受体,这个受体可以靶向肿瘤抗原。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CAR-T啊,比我年纪还大十多岁...... 1993年,第一篇CAR-T的论文诞生了。仔细拜读了一下这篇文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有针对半抗原TNP的scFv(单链抗体),也知道了CD3ζ的独立性,从而构建出这段质粒。 诶,他们是怎么想到的用scFv呢?其实他们之前做的是给T转染VH+VL两段基因从而靶向肿瘤抗原。但是很显然,在没有电转技术的时候,逆转录病毒转导T就容易死,想要完成两段基因共转染,T完全是在劫难逃啊。 于是呢,他们希望只转一段基因进去,这样的转染效率会提升很多。但是这样要求单基因编码整个抗原结构域。 具体要怎么做呢?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发现:像大肠杆菌这样的原核生物也是可以产生抗体的,这个似乎完美符合了他们想要做的事——让单基因编码抗原结构域。 借鉴了细菌表达系统的单链抗体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VH和VL用柔性连接肽(Linker)融合。最终形成如图所示的scFv-γ或scFv-ζ嵌合基因。 第二代的CAR-T引入了共刺激信号CD28 or 4-1BB。这个很好理解,第一代的CAR-T只能让T去识别抗原(传递第一信号)。而第二代引入了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这个改进的效果非常优秀,成为了被FDA批准上市的CAR-T药物。这种CAR-T已经能够很好地治疗血液肿瘤。 而第三代的改进,个人认为非常失败啊,非常简单粗暴地把CD28和4-1BB串连在一起。 这个方法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增强共刺激信号,希望能够提高CAR-T的效果。但是实验研究表明:把多个共刺激信号串连在一起,并不能提高CAR-T的疗效,相反,还可能导致T细胞的耗竭与外周细胞毒性。 这个方法是效果极其一般,以至于第四代的CAR-T都没有采用。 这个失败给了我们一个教训:CAR-T的核心问题在于平衡疗效与安全性。而提升疗效需要做的是精准调控,而非信号通路的野蛮叠加! 第四代的CAR-T在第二代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免疫调节信号(可以叫广义的第三信号吧),它希望解决的是实体瘤中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问题。 具体来说,增添的免疫调节信号最常见的是分泌细胞因子如IL-12, IL-15, IL-7等,有的也敲入趋化因子受体如CCR4。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来确定增添什么。 scFv由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通过一段柔性短肽连接组成。它识别的是细胞表面的抗原。这也就引出了CAR-T的第一个缺陷: ①必须识别细胞表面的抗原,无法识别肿瘤特异性的新抗原(neoantigen)。而既然针对的是肿瘤相关抗原(TAA),就需要避免外周毒性的发生。 CAR-T的靶点在血液肿瘤中有CD19,BCMA。但是在实体瘤中,好像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靶点。像HER2,MAGE-4,CEA,PSMA等等靶点,就需要解决on-target off-tumor毒性、抗原逃逸、肿瘤浸润不足,免疫抑制微环境这些问题。 此外,相比于天然抗体,人工合成的单链抗体scFv由于没有恒定区,导致VH/VL通过疏水作用相互结合,形成寡聚体(尤其是二聚体)。当scFv寡聚后,下游的信号通路就被激活了,而这种信号的强度相对于与肿瘤抗原结合来说是偏低的。这会导致T细胞呈现耗竭状态。这是CAR-T的第二个缺陷: ②scFv易形成寡聚体,导致T细胞耗竭。当然已经有研究试图解决这一点,包括改进CAR的结构,只要一段VH不要VL即可识别等等。 CD3ζ在CAR-T当中的作用是模拟体内的TCR/CD3复合物的功能,给T细胞传递信号。相比于整个TCR/CD3复合物,CD3ζ传递信号的能力没有那么强,也就是说只依靠CD3ζ不能有效维持T细胞的增殖活化。 这个的解决方法早已被人提出了:增加CD28 or 4-1BB作为共刺激信号。 CD28由于激活NF-κB通路,它的特点是诱导的T细胞大量分泌IL-2,有很强的细胞毒性。 4-1BB则是激活NFAT信号,它的特点是诱导的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不高,但能维持很强的记忆表型。 如果需要短效而强力激活,就用CD28,如果想要持久激活,就用4-1BB。 这个图讲得非常清楚: ①针对肿瘤中有抗原表达的部分,CAR-T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诱导肿瘤裂解。 ②针对肿瘤中没有抗原表达的部分,CAR-T通过Fas-FasL通路诱导肿瘤凋亡。 ③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其实也可以针对肿瘤),CAR-T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例如IFN-γ),提高CAR-T的活性。一、CAR-T的发展历史
CAR-T的诞生
CAR-T的发展(信号传递的递进)
二、CAR-T的结构
单链抗体(single-chain Fragment varible,scFv)
CD3ζ
三、CAR-T的肿瘤杀伤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