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产品中心
定制服务
语言

In vivo CAR-T,再不学就晚了!

发布日期:2025-09-19 浏览量:294

文章来源公众号:曲别针在学医       作者:曲别针


目前几个成熟的FDA批准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都属于ex vivo的离体CAR。从自体CAR到通用型CAR再到in vivo CAR-T,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呢?

一、CAR-T的工程化进展历程

Ex vivo同种CAR-T(自体CAR-T)

图片

时间:1989年至2017年(首个产品获批)

技术流程:

①白细胞分离术收集T;

②体外慢病毒or逆转录病毒转染CAR基因;

③扩增CAR-T;

④清除淋巴细胞并回输。

这是最经典的CAR-T细胞疗法。它的疗效也摆在那儿,对血液肿瘤有80%左右的CR率,但对实体瘤的CR率就很低了。

它的缺点在于“贵、慢、难”。

自体CAR-T需要个性化定制,制备周期约3~4周;患者经济负担重,成本需要30~50万美元/剂;婴幼儿、老年人or经历过化疗的人,他们的T活性不好,扩增困难。

在2012年,随着CRISPR/Cas9的发表,基因编辑变得既方便又便宜,通用型CAR-T便提上日程。

Ex vivo异体CAR-T(通用型CAR-T)

图片

时间:2015年至今(仍在研究/早期临床)

技术流程:

①采集健康供体(healthy donor)T细胞(异体);

②体外慢病毒or逆转录病毒转染CAR基因;

③敲除TCR、HLA I/HLA II类分子、CD52;

④扩增CAR-T;

⑤清除淋巴细胞并回输。

这种方法能够制备标准化的CAR-T,属于off the shelf的现货即用疗法。它缩短了制备周期,目标成本约5~10万美元/剂,用healthy donor的T可以筛选状态好的T。把上述三个“贵、慢、难”的问题都解决了。

但这样的方法也有缺点。

这个方法需要敲除TCR和HLA,避免GvHD和HvG。而敲除TCR的T细胞在体内存活不了多久就死了,持续性差;这个方法仍然需要化疗清淋;工厂冷链也同样不可或缺。

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LNP-mRNA技术在新冠疫苗中被验证是有效的。人们开始思考:能不能连体外制备CAR-T的工厂也不要了呢?

In vivo CAR-T

图片

时间:2020s至今(仍在实验阶段)

技术流程:

①静脉注射携带CAR基因的纳米载体或病毒载体;

②靶向体内T细胞并实现基因整合和表达。

In vivo CAR希望把CAR-T变成一瓶药。用药之后,CAR基因就能整合进体内,从而解决上述所有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问题出现了。

用什么载体递送CAR基因?

目前有很多种递送CAR的载体,包括LNP、慢病毒等。每个递送平台都有它独特的优点和缺点。

一个合格的载体,至少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①靶细胞只有T;

②高转导效率,且携带共刺激信号;

③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

④携带可控安全开关。

下面介绍几种主流载体及其优势劣势。

二、In vivo CAR-T的载体

LNP-mRNA

脂质纳米颗粒(LNP)是一种会被细胞内吞的物质。用LNP包埋mRNA后,细胞内吞LNP时,mRNA会逃逸进入细胞质,翻译后降解。

在LNP表面偶联一些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配体,可以促进T细胞对LNP的摄取。

图片

目前一些常见的配体包括:

①CD3 scFv/CD8 scFv,特异性靶向T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

②趋化因子配体:CCL21,可结合T表面CCR7受体,靶向淋巴结归巢T细胞;

③Aptamer:针对CD28的Aptamer不仅能够靶向T细胞,还能够提供共刺激信号从而激活T细胞。

慢病毒(LV)

LV是由HIV病毒改造而成的工程化病毒。我们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慢病毒通过VSV-G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实现基因的转染。

而LDL-R并不只在T细胞表面表达,而是广泛表达在许多细胞中。

因此,也需要设计靶向T细胞的一些特异性配体。有人选用CD3 scFv靶向所有T,有人选用CD8 scFv靶向细胞毒性T,也有人选用CD7 scFv靶向非激活状态的T。

与上面类似,这种方法也可以加入趋化因子配体和共刺激配体。

图片

其他方法

各种方法都异曲同工。别的方法包括封装核酸的聚合物纳米颗粒(PBAE)、AAV、生物指导植入式支架、Cas9-EDV、病毒模拟融合纳米囊泡等。

主要需要对比的是这些方法的靶向性,转导效率及安全性。

三、对比LNP-mRNA和LV

图片

目前看来,如果想要“快速、便宜、重复给药”,LNP-mRNA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想要“高T细胞靶向、一次给药长期表达”,可以选用LV。

结语

虽然In vivo CAR-T还在I期临床的起跑线,但门票已经一票难求。靶向、安全和成本三件事如果都能做到,即使是复制mRNA疫苗的爆发式增长曲线也能变成现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