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产品中心
定制服务
语言

药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一文看懂药代动力学

发布日期:2025-08-13 浏览量:25

文章来源公众号:生信与人工智能       作者:一心问道


你有没有想过,一片小小的药丸吞下去以后,会经历一段怎样的旅程?
它是怎么被吸收、送到全身、被身体“加工”,最后又从身体里离开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一个名字听起来很学术的领域——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今天,我们用一个简单有趣的方式,带你看清楚药物的“体内旅行路线”。


一、药代动力学是什么?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里的“命运”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药物在体内的四个过程,用缩写 ADME 来表示:

  • A(Absorption)吸收:药物怎么进入血液循环
  • D(Distribution)分布:药物在身体里怎么分布
  • M(Metabolism)代谢:药物在体内如何被分解或转化
  • E(Excretion)排泄:药物和代谢产物怎么排出体外

如果把药物比作一名游客:

  • 吸收是入境
  • 分布是四处旅行
  • 代谢是在当地加工改造
  • 排泄是离境回家

二、第一步:吸收(Absorption)

药物进入身体的第一步,就是“过关入境”。
吸收指的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的“入口”

  • 口服:最常见的方式,方便安全,但要经过胃酸、消化酶,还会被肝脏先“过一遍”(首过效应),所以有的药物口服后到血液中的量会减少。
  • 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 100%,起效最快,但必须在医疗条件下进行。
  • 皮下注射、舌下含服、吸入:绕过部分消化系统,起效速度和持续时间各不相同。

影响吸收的因素

  • 药物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
  • 药物的酸碱性(pKa)和胃肠道的环境
  • 食物、药物剂型(普通片、缓释片、胶囊等)
  • 胃肠道功能(胃排空速度、肠蠕动等)

生物利用度(F)
这是衡量药物被吸收并进入全身循环的比例。静脉注射 F=100%,口服一般小于 100%。


三、第二步:分布(Distribution)

吸收到血液里的药物,不会均匀分布到全身。
一些器官会“抢药”,一些组织会“拒药”,这是因为:

  • 分布容积(Vd):这是一个虚拟的体积,反映药物是更偏向留在血液里,还是跑到组织里。Vd 大 → 药物更多分布到组织;Vd 小 → 更多留在血液中。
  •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如果和白蛋白等血浆蛋白结合,就像上了“巴士”,不能自由发挥药效,只有游离药物才有活性。
  • 生理屏障
    • 血脑屏障:保护大脑,阻止大多数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 胎盘屏障:保护胎儿,阻止有害物质进入

举个例子:

  • 头孢类抗生素的 Vd 较小,大多停留在血液和细胞外液
  • 脂溶性强的药物(如某些麻醉药)Vd 大,容易进入脂肪组织

四、第三步:代谢(Metabolism)

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被“加工”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

代谢的目的:

  1. 让药物更容易排出:把脂溶性药物变成更易溶于水的形式
  2. 改变药物活性
    • 有的药被代谢后失去活性
    • 有的药是“前体药”(prodrug),必须代谢后才有活性

代谢分为两类反应:

  • Ⅰ相反应:结构改造,如氧化、还原、水解。最典型的酶系统是 细胞色素 P450(CYP)
  •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如葡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把药物和其它分子结合,让它更容易排出。

有些人因为基因差异,代谢能力快或慢,这会影响药物浓度和疗效。


五、第四步:排泄(Excretion)

排泄是药物离开身体的过程。主要有:

  • 肾脏排泄(尿液):最主要的排泄途径,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
  • 胆汁排泄:部分药物通过胆汁进入肠道,有时会被重新吸收(肠肝循环)
  • 其他途径:汗液、乳汁、呼出的气体(比如酒精)

特殊情况:

  • 肾功能不好 → 药物容易在体内累积 → 需要调整剂量
  • 一些药物可通过乳汁排出 → 哺乳期用药需谨慎

六、药代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在 PK 研究里,有几个“身份证”参数非常重要:

参数
含义
临床意义
t₁/₂ 半衰期
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决定给药间隔
CL 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从血浆清除的药物体积
评估排泄能力
Vd 分布容积
药物分布的虚拟体积
判断药物主要分布部位
F 生物利用度
实际进入全身循环的比例
给药剂量设计参考

举个例子:

  • 半衰期长的药物(如某些长效抗生素)一天只需服用一次
  • 清除率低的药物(肾排泄为主)在肾功能差的患者中要减量

七、药代动力学在临床的用途

药代不仅是理论知识,在临床用药中非常重要:

  1. 设计给药方案
    根据半衰期和清除率,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间隔,让药物浓度保持在有效范围内。
  2.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老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同,需要个体化调整剂量。
  3.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药会抑制或诱导代谢酶(如 CYP450),导致另一种药的浓度升高或降低。
  4. 药物研发
    新药在上市前必须经过 PK 研究,评估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特点。

八、进阶与前沿方向

对于科研人员或想深入学习 PK 的人,还有更复杂的领域:

  • 群体药代动力学(PopPK):研究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疾病状态)之间的药代差异
  • 生理学基础药代模型(PBPK):基于解剖和生理数据建立预测模型
  • 微生物组与药代:肠道细菌可以改变药物的代谢,例如分解药物或影响吸收
  • AI + 药代:用人工智能分析 PK 数据,预测最佳剂量和给药方案

写在最后

药代动力学听起来很专业,但它描述的,其实就是药物在身体里的一段旅程。
从进入到离开,药物的每一步都影响着它的疗效和安全性。

理解药代,不仅帮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用药决策,也让我们在生活中对药物的作用和风险更有判断力。

下次你吃药时,不妨想一想:
这片药丸已经打包好行李,准备开始一段 ADME 的奇妙旅程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