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产品中心
定制服务
语言

体内CAR-T爆发:2025年,细胞治疗迎来真正的“药物化革命”?

发布日期:2025-07-31 浏览量:7

文章来源公众号:焕能驿站       作者:LR


图片



传统CAR-T依旧昂贵、繁琐、耗时长、准入门槛高;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尝试,让CAR-T不再“工厂制造”,而是直接在体内完成“改造升级”。

这就是“in vivo CAR-T”的概念——用脂质纳米颗粒、病毒载体或其他递送系统,把CAR基因直接送进T细胞体内,让它们在人体内“原地转化”,实现攻击癌细胞的能力。

2024–2025年,全球已有至少8篇重量级研究在《Lancet》《Science》《Cell》《Nature》子刊等顶刊发表,标志着体内CAR-T技术进入“动物验证→初步临床试验”的新阶段。

图片


✅ 什么是 in vivo CAR-T?

传统CAR-T

  • 提取患者自身T细胞;

  • 在体外用慢病毒或Sleeping Beauty系统转染CAR;

  • 回输前需清淋预处理;

  • 总花费可超百万元,治疗周期长达数周。

体内CAR-T则试图跳过这些步骤。它的原理是:

“直接将CAR编码的DNA或mRNA送入体内T细胞,现场‘改造’,实现CAR表达。”

可借助的递送工具包括:

  • 脂质纳米颗粒(LNP)

  • 腺相关病毒(AAV)或慢病毒(LV)

  • 靶向抗体修饰技术

  • 靶向T细胞的受体/配体结合策略等


? 文献解读:8大研究共同描绘未来图景

? 1.《Lancet》:首个进入人体的in vivo CAR-T疗法问世

Wang Y, et al. Lancet. 2025; DOI: 10.1016/S0140-6736(25)01030-X

  • 疾病: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

  • 方法:靶向BCMA的脂质纳米颗粒mRNA系统

  • 亮点:首次实现“无体外制备”的CAR-T生成和治疗

  • 效果:4例患者中1例PR,3例SD,首次证实体内CAR-T在人类体内可行

  • 安全性:无CRS/ICANS,副作用较轻

?点评:疗效尚弱,但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是重要“破冰”。

? 2.《Cell Reports Medicine》:LNP递送系统不再需要抗体修饰

Zhang J, et al. Cell Rep Med. 2025; DOI: 10.1016/j.xcrm.2025.102209

  • 创新点:构建类心磷脂LNP,无需表面抗体修饰也能精准进入T细胞

  • 适应症:类风湿炎症模型

  • 结果:诱导出CAR-T后可清除衰老相关免疫细胞群(senescent cells)

?点评:拓展了in vivo CAR-T在非癌症领域(如慢性炎症/衰老相关疾病)的可能性。

? 3.《Molecular Therapy》:慢病毒系统也能“现场制备”CAR-T和CAR-NK

Shen Y, et al. Mol Ther. 2025; DOI: 10.1016/j.ymthe.2025.06.036

  • 亮点:工程化LV可以同时靶向T细胞和NK细胞

  • 优势:持久表达、跨越CD3和CD56两个系统

  • 适应症:实体瘤+血液瘤模型均验证

?点评:为不同免疫细胞“同步改造”开辟新路径。

? 4.《Science》:直接注射AAV,改造T细胞抗自身免疫疾病

Lopez J, et al.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s8473

  • 疾病模型:小鼠自身免疫脑炎

  • 策略:AAV载体注射,使体内T细胞表达抗MOG CAR

  • 结果:显著减少炎症病灶,改善神经症状

?点评:提供了in vivo CAR-T跨越癌症领域的另一方向。

? 5.《Cell Reports Medicine》:信号通路激活可提升转化效率

Wang H, et al. Cell Rep Med. 2025; DOI: 10.1016/j.xcrm.2025.101970

  • 机制:短暂激活MAPK/ERK信号通路,提高T细胞对LNP载体的转染效率

  • 结论:配套激活信号+递送系统,有望成标准预处理

⚙️点评:提示未来可能需要“药物+系统工程”组合实现体内转化最优化。

? 6.《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体内CAR-T正在进入临床试验

Levine B,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24; DOI: 10.1038/d41573-024-00150-z

  • 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体内CAR-T进入“临床阶段”的背景

  • 风险提示:脱靶、插入突变、细胞亚群不均等挑战仍需警惕

?点评:为技术走向临床提供“风险清单”,值得研发团队参考。

? 7.《J Exp Clin Cancer Res》:首个体内CAR-T用于T细胞淋巴瘤

Xue Y, et al.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24; DOI: 10.1186/s13046-024-03179-5

  • 适应症:AITL(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淋巴瘤)

  • 策略:LNP+mRNA构建CD30 CAR

  • 结果:在小鼠模型中显著延长生存期,无明显副作用

?点评:为T细胞肿瘤CAR治疗提供“体内版”思路,突破自噬杀伤问题。

? 8.《EBioMedicine》:全景式展望体内CAR-T未来

Li Z, et al. EBioMedicine. 2024; DOI: 10.1016/j.ebiom.2024.105266

  • 分析挑战

    • 缺乏“专一性”递送系统

    • 转染效率低

    • CAR表达不均

    • 安全性控制仍不成熟

  • 提出方案

    • 抗体修饰、LNP优化、合成生物学设计回路

?点评:值得所有关注该领域者收藏,作为体内CAR-T入门级“导航图”。


? 总结:体内CAR-T的“未来”,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 临床试验已启动,人类第一例in vivo CAR-T治疗已完成
✅ 纳米递送系统、多种病毒平台、信号调控、合成生物学共同推动
✅ 涉及疾病不再局限于血液瘤,已延伸至实体瘤、衰老与自身免疫
❗ 但疗效有限、安全性控制、免疫逃逸等仍是关键挑战

? 展望未来:

  • 体内CAR-T的理想形态将可能是:

    • 类mRNA疫苗式设计

    • 单次皮下注射即可完成免疫改造

    • 治疗费用控制在10万人民币以内

    • 普通医院亦能广泛部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