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药说药 作者:小药说药
-01-
引言
迄今为止,与传统的抗癌治疗策略相比,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全身性肿瘤治疗方法,其中,单克隆抗体因其特异性靶向分子的能力,已成为癌症治疗中一种关键而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由于肿瘤复杂的疾病发病机制,针对单一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往往不足以表现出足够的治疗效果。因此,针对多个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bsAbs)应运而生,它的发展改变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领域。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越来越多的针对癌症治疗的不同类型的bsAbs。这些类型包括双靶向抑制剂,其作用于不同水平的肿瘤增殖、血管形成和转移;以及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T细胞结合器、双特异性自然杀伤细胞接合器(NKCE)和先天免疫细胞接合器。其他类型还包括双特异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PI)、共刺激bsAbs和融合蛋白、具有联合检查点抑制和共刺激特征的bsAbs、在肿瘤微环境(TME)中特异性激活的bsAb,以及将过继T细胞治疗和治疗性抗体相结合的新方法。
目前,有300多项临床试验涉及200多种不同的双特异性抗体分子,其中约75%用于治疗实体瘤,25%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有10种bsAb药物已被批准用于癌症治疗,其中9种在美国和/或欧洲获得批准,cadonilimab在中国获得批准。到目前为止,临床中开发的很大一部分bsAbs已经处于后期阶段(II期和III期)。另外,可以发现,治疗实体瘤的bsAbs主要由免疫调节剂主导,包括双CPI(约45%)和TCE(约33%),其次是靶向双途径、ICEs和ADC的bsAb。
-02-
一、靶向双受体抑制的bsAb
许多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细胞表面蛋白,如RTK和相关受体,是基于抗体治疗的有效靶点。尽管靶向一个确定的信号受体的抗体治疗是非常有效的,但疾病相关表型通常由不止一种途径触发。这种冗余允许细胞通过使用其他补偿信号通路,从而耐受药物的生长抑制或细胞毒性诱导。
同时调节不同疾病相关信号受体或通路的bsAbs可以减少或克服这一限制。Amivantamab(JNJ-61186372)靶向EGFR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ET),两种受体都能触发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增殖。因此,阻断两种受体比仅阻断一种途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NSCLC的生长。Amivantamab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携带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NSCLC亚型。一项随机III期研究的数据显示,在这部分患者中,与单独化疗相比,Amivantamab联合化疗具有显著优越性。另外一些针对肿瘤不同第二靶点的EGFR的bsAbs也正在临床开发中。例如,petosemtamab(MCLA-158)靶向EGFR和LGR5,LGR5是一种癌症干细胞相关的细胞表面受体。Petosemtamab目前正在包括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在内的实体瘤患者的I/II期试验中进行评估(NCT03526835)。
-03-
二、靶向配体受体抑制的bsAb
bsAbs可以同时阻断两种不同的配体,或者是配体和受体的组合。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的双重靶向作用分别阻断VEGFR和血管生成因子1受体(TIE2)的激活,这两种途径涉及血管生成。vanucizumab,一种靶向VEGFA和ANG2的bsAb,在临床前模型中与化疗联合显示出抗肿瘤、抗血管生成和抗转移作用。BI836880是一种三特异性纳米抗体融合蛋白,由三个靶向VEGFA、ANG2和HSA的纳米抗体组成,后者可延长其血清半衰期。目前正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NSCLC和其他实体瘤患者的I期研究中进行评估。
此外,靶向VEGF可以进一步设计成联合靶向肿瘤细胞上的PD-L1或T细胞上的PD-1,从而将抗血管生成与肿瘤免疫学方法联系起来。例如靶向PD1和VEGF的ivonescimab(AK112),其目前已在中国获批用于。其他bsAbs靶向PDL1和VEGF,包括PM8002,该药物正在NSCLC患者的II/III期研究(NCT05756972)中进行评估。
-04-
三、靶向受体激活的bsAb
四、靶向递送有效载荷的bsAb
存在两种概念上不同的方法来利用bsAbs靶向递送有效载荷,如细胞毒性药物或放射性药物。第一种方法,预靶向治疗,使用bsAb的一个臂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另一个臂随后捕获有效载荷到肿瘤细胞。GD2 x DOTA是一种识别GD2的bsAb,并捕获放射性有效载荷177Lu-DOTA,其在TME中组装。在没有四聚化的情况下,由于半衰期,它会被迅速从外围清除。然而,到目前为止,临床试验中很少有bsAbs利用这种MoA,这可能是因为放射性预靶向涉及复杂的导流,限制了其普遍适用性。
第二种方法通过递送偶联到双特异性抗体上的细胞毒性有效载荷,实现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向。目前,bsADC已成为肿瘤药物开发的热点,已有多款bsADC进入临床开发,如ZW49、REGN5093、BL-B01D1等。
-06-
五、靶向癌症免疫治疗的bsAb
癌症免疫疗法中使用的大多数bsAbs通过T细胞驱动的天然或内源性免疫发挥作用,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CPIs)效应细胞接合器(包括TCE和ICEs)以及共刺激性bsAb。六、bsAb的新概念
bsAbs的领域仍在进一步探索和扩展技术和应用,可能提供目前正在开发的bsAb尚未解决的治疗概念。三特异性TCE
共刺激信号可以与双特异性TCE组合以促进更加有效的T细胞活化。这样的三特异性TCE目前正在针对TAA和CD3的临床试验中,并且进一步包含抗CD28结合位点。SAR443216是一种针对HER2×CD3×CD28的三特异性抗体,能够强力激活CD4+和CD8+T细胞,诱导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和颗粒酶B的释放,以及T细胞介导的对表达HER2的肿瘤细胞的杀伤,其目前处于I期临床研究中。在类似的方法中,SAR442257是另一种CD38×CD3×CD28的三特异性抗体。
前药方法
一种新兴的方法是在肿瘤处选择性激活的前药,产生具有高度肿瘤特异性功能的bsAbs。前药转化为功能性bsAbs可以通过环境触发因素如肿瘤相关蛋白酶来实现。双重肿瘤靶向的另一种前药方法依赖于来自两个具有分裂CD3ε结合部分的肿瘤特异性组装。这些分子需要被设计为非活性的独立实体并在循环中,使得它们仅在肿瘤抗原结合和随后的原位组装时被激活。
PROTAC bsAbs
另一个新兴概念和新的MoA利用bsAbs通过靶向降解来抑制增殖相关过程。类似于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小分子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bsAbs可被设计为触发参与癌症发展或进展的表面蛋白的内化和随后的降解。这样的bsAbs同时与靶向降解的蛋白质和降解的因子结合,并触发内化,如膜上的E3泛素连接酶或转铁蛋白受体。目前,抗体-PROTAC概念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进入临床研究。
bsAb递送
bsAb开发中另一个重要的新兴概念是bsAb的局部产生和随后的局部递送,如通过脂质纳米颗粒介导的mRNA递送的CLDN6 TCE、溶瘤病毒或包括CAR-T细胞在内的基因治疗方法。
细胞因子模拟抗体
最后,bsAbs也可以作为细胞因子模拟物或所谓的合成细胞因子激动剂。scFvs或基于单域抗体VHH的方法可以通过模拟IL-2或IL-15、IL-18、I型干扰素和IL-10来有效地触发细胞因子信号传导。这种基于抗体的细胞因子模拟物可能在癌症免疫疗法中具有各种应用。
作为原理证明,使用整合素αVβ3-结合生物素嵌合体靶向生物素结合蛋白NeutrAvidin。该分子含有与生物素共价连接的环状RGD基序(cRGD),在20 h内成功内化A549细胞中的NeutrAvidin。此外,NeutrAvidin的内化与Lyso Tracker共定位,并可被溶酶体抑制剂阻断。BMS-8是一种与PD-L1结合的小分子,BMS-8 cRGD 嵌合体在异种移植物小鼠模型中,与单独的BMS-8相比,显著减少了体重减轻、肿瘤生长和脾脏转移。总体而言,这种基于整合素的降解系统为膜或可溶性蛋白的肿瘤选择性降解显示了令人兴奋的潜力。
结语
bsAbs领域最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到2023年底,已有十几种bsAbs获得批准,许多不同的方法正在临床上进行测试。尽管如此,由于癌症的异质性和适应性,这些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太可能成为普遍的癌症免疫疗法。相反,抗体需要针对某些应用量身定制,并将依赖于与其他方法的结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在不久的将来,多特异性抗体疗法的发展可能会在以下四个领域出现增长:针对具有明确依赖性的肿瘤相关RTK的bsAbs;用于以增加的选择性靶向肿瘤的bsADC;用于靶向降解适用于各种途径的细胞表面蛋白的双特异性PROTAC;以及用于癌症免疫疗法的多特异性抗体。与其他治疗癌症的药物一样,通过改进的诊断方法和新的开发模式,将bsAbs和多特异性抗体疗法应用于早期患者,对于实现治愈癌症患者的目标至关重要。参考资料:
1.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bispecific antibodies for cancer therapy. Nat Rev Drug Discov.2024 Mar 6.